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田祥鸿:真龙卧波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歌手张杰的《少年中国说》音色醇厚,大气磅礴,豪情万丈,一唱三叹,荡气回肠,让人百听不厌。龙,传说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一直是中华民族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潜龙腾渊”,其景如何?真龙居处,其境又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这个周末,我们去真龙地探访一番。

真龙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与儿街镇,以前设真龙地乡,现撤乡并入与儿街镇,属村级所在地。从霍山县城出发,向与儿街镇方向,沿G346国道行进,再沿着山脚下的水泥山道行约40分钟即到。真龙地是1973年才设立的地名,关于地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据说,解放前有一个姓张的大地主想寻找一处好地点盖房子,找到山里的一位有名的地先(专门给人家建房、修坟等看风水的先生,简称地先)看风水,地先翻山越岭,四处寻找,终于找到这块山高林茂、风光宜人且云雾缥缈的宝地,说此乃真龙所在之地,因而此处得名真龙地。

时值初冬,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群山斑斓。驾车驶入山间,如进入连绵不断的油画里,天,云,树,竹,河,石,草,相依相伴,和谐共处,入目皆如画如诗。此行,主要去了龙鳞坝、西石笋和上龙洞这三个网红打卡地。

01

一路上,车子沿着山脚下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进,两侧树木茂密,红黄绿相间,赛如画屏。不知不觉间,便到达真龙地街道。沿着长长的街道,走到尽头,左转有一座较简易的水泥桥,再从桥头沿河而下,第二座水坝就是龙鳞坝。

当我们向龙鳞坝进发,沿河而下步行小径时,先要经过一座古朴有致的吊桥,名曰“无可吊桥”。人行桥上,一步一摇,晃晃悠悠,开心惬意,妙趣多多。朋友见多识广,博学多识,一边走一边笑着说,“无可”此名可能源于古书,《后汉书・仲长统传》曾载曰:“任意无非,适物无可。”无可,无不可,蕴意丰富,引人深思,妙哉妙哉!

过了吊桥,再行几步便是长约五百米的观景栈道。长长的栈道沿着山脚修建,仿木构造,简洁明快,朴素自然。站在栈道上,吹着凉风,神清气爽。

“飞龙在天,划破九霄”,“龙潜德水,风云出海”。这时,俯瞰河中央的龙鳞坝,景色分外秀丽,让人心旷神怡。龙鳞坝是横跨河两岸的滚水坝,长约50米左右,宽约15米。石坝外形设计独特,巧妙吸取了当地“真龙”的文化传说养分,坝底流水侧,是一排排半圆形石块,呈梯级分布,就像龙鳞形状,潺潺流水溢过水坝倾泻而下,波光粼粼,细浪如雪,灵动飘逸。此刻昂首,只见碧蓝的天空,轻纱似的白云,五彩的群山,葱茏的竹林;低头即清凌凌的河水,翩翩低飞的白鹭,水中戏耍的鸭群,整齐有序的龙鳞状石坝,这多像一幅经典灵动的水彩画,又像一曲穿越浮世的轻音,洗涤着天地,洗涤着人心……

水漫石鳞绿满台,迎眸如见画屏开。

此间无愧真龙地,定有仙家灵气来。

此情此景,让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皖西知名诗人李贤龙的这首诗来。恍恍惚惚间,似见一真龙静静卧波,意将腾空,跃跃欲试,顿时水花四溅……

02

游了龙鳞坝,原路折返,顺着简易的水泥桥直行,我们便进入原军工厂9359厂,即红旗木材厂(即红旗机械厂)。

真龙地四面环山,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选址这里建有两座军工厂——红旗机械厂和淮河机械厂,主要生产轻机枪等武器装备。三线军工厂始建于上世纪六零年代中期,“好人好马上三线”,于是成百上千人在偏僻的大山中,依托地形,一砖一瓦地盖起一座座厂房,一草一木建好自己的家园。三线建设距今已历50余载,当年的建设者渐渐老去,时光也渐渐抹去当年的一份火热,遗留在深山中的厂房多数也都满目疮痍,荒草丛生,让人们崇敬而心酸。

其中,红旗木材厂于1966年开始筹建,主要配套生产枪托和子弹箱,是军工企业,原有1000多人。1989年,该厂整体搬迁至合肥。跨进军工厂大门,迎面是笔直的梧桐大道。大道的右侧树立一座深咖色铁制宣传牌,上面镌刻着几行竖列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灼灼闪光——三线精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看着醒目的宣传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似乎看到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厂区里人潮涌动,车间里热火朝天,产品纷纷装上军用卡车,再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如今,这里却不再那么热闹,长长的梧桐大道上行人寥寥无几,冬日的阳光抚摸着一株株孤寂的法国梧桐树,似乎在无言地叹息。好在近几年,当地政府依托青山绿水资源,充分利用原军工厂的废弃厂房,建设真龙地村梧桐研学教育基地、龙门客栈房车营地、三线俱乐部民宿和“珑湖庄园”网红民宿等,“废物”利用,使其华丽转身,并精心打造“三线”文化,节假日陆续吸引了不少游客,又恢复了不少人气。

顺着梧桐大道向东驱车约三公里,便到了西石笋附近。只见路边有一巨石,如同一根巨大的石笋,突兀在路边,据说它与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的东石笋风景区内著名景点东石笋遥相呼应。“平原树尽处,云拥一孤峰”,这是对西石笋的真实写照。关于西石笋有这样一个挺有趣的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东石笋和西石笋遥遥相约,赌谁长得高。雨后,笋哥俩铆足了劲,一个劲儿地往上长。没想到,它们一夜之间竟然长到了云端里,这时被巡天的千里眼看见,急急禀告玉皇大帝。众神担心石笋如此迅疾的长势,会马上捅破了天,玉帝急召雷公,令其立刻劈之。雷公领令,即用雷电劈东石笋,将东石笋劈为无数节,仅存东石笋根部的一节。西石笋见状,惊恐万分,立即被吓死,顿时瘫倒下来。所以,现今霍山县真龙地村的西石笋,就变成了一个横卧无力的石崖,叫西石笋。老百姓流传着一句话:打倒东石笋,吓(he)倒西石笋。

看看西石笋,再仔细想一想,这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才是真正一流的建造师啊!

03

看完西石笋,我们就一路沿途寻找有名的上龙洞。

沿着东侧山路驱车前行,只见山谷和山坡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杉树。这些杉树笔直高耸,少枝丫,叶如针,一株株扶疏有致,挺拔秀气,像列队整齐的仪仗队,静候检阅。而路旁的一片片水杉叶子转黄,像金灿灿的晚霞,与身后的青山翠竹相互映衬,斑斓多姿。可惜,我们走了快五里路,还是没能找到上龙洞。于是,原路返回,又从西侧山路前进,又走了约四五里路,还是一无所获。无奈下车,询问当地一白发苍苍的老大爷,他耐心地讲述大致方位,后来我们才慢慢找到。

原来,在原淮河机械厂的影剧院斜对面,有一孔不大的洞穴便是上龙洞,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循着清澈见底的山涧两侧徐徐而行,走到河流尽处,忽有一山,山有小口,清泉便蜿蜒而出。只见洞穴旁乱石犬牙差乎,高低不平。这个洞口宽约25米,高约40米。洞口流水淙淙,非常清冽,河底的沙石清晰可辨。我俯下身,掬起一捧水,凉丝丝的。洞里的岩壁颇有特色,层层叠叠,像一块块石头堆积起来的,又像参天古木的巨大根部,弯曲遒劲,四处伸展。进入洞穴,顿觉凉爽许多,这时手脚并用,再循着流水,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前进,不一会儿就到出口。过洞后,顿时豁然开朗,洞外屋舍俨然,沙滩平坦细腻,恍若世外桃源也!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流,抚摸着嶙峋的洞壁,不由得想起作家李汉荣散文中的一段话来:“我看见了河流的睡相,在蒸腾的夜色里,在灰白的雾帐下面,它枕着冰冷的石头,裸身睡在古老的河床上。河流的身体多么柔软和修长,服从坚硬的地理,它弯曲着睡眠,它一路折叠了多少波涛……”是啊,这条河流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见证了红旗机械厂、淮河机械厂和真龙地村的几度变迁,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据说,真龙地的下龙洞在龙鳞坝下游500米处,比上龙洞还大呢。可惜,因为下午有事没去成。有传说说上龙洞是那个年代军工厂开凿的防空洞,其实不然。听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山民为了向山林要粮,通过人工开凿山体,终于凿通这座山梁,让外侧河流直接经过洞口,顺利流入内侧河流,从而减少河道的占用面积,把河道变为农田种粮食。山民们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充满智慧,真是了不起!

“潭影青山一色融,穿岩洞口有仙踪。灵蛟由此乘风去,远入云端化瑞龙。”回望山洞,仰观群山,忍不住诵读起这首《上龙洞》来。驻足遐想中,似窥见一真龙静静卧波,又择机乘风而起,飞入九霄云外,此地随即祥云笼罩,仙雾缥缈……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已到下午两点钟,肚子唱起空城计来,于是,我们转身下山,打道回府。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真龙,在天上,在地上,亦在心中啊……

随机推荐:
网红粗跟鞋 防晒帽女 公路赛车自行车 超轻 竹叶青 螺旋丝攻 网站 champion t恤 面膜女学生款 蓝牙卡复制 胡桃木床 菊粉 隔音板 墙面 水蜜桃饮料 大伞 户外 摆摊 四方 成人钙 图片扫描仪 茶水柜 实木 袜子女中筒袜 ins潮 电视机 网络 智能 wifi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