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腊月,除了忙筹备年货,还要为来年的春耕准备好谷种和化肥。如果这些农事物资年前筹备不齐,过年时心里始终是难以安稳的。
作为农民,谷种和化肥,是挂念在他们心头间的大事,直接关系到次年一家人的生活。所以,除了孩子的新年衣服、年猪以外,谷种和化肥也算是年前必须准备的“大件”年货,至于其他诸如拌米花用的红糖,制作粽子用的佐料——草果、花椒,以及冥纸、香烛等等,都可减可免。
当时光跌进了腊月,日子哪怕再苦,父亲都要从牙缝里挤出购买谷种和化肥的钱。只有把开春需要的谷种和化肥这两“大件”筹备妥当了,父亲才能在春节中度个欢庆的年。步入冬月,父亲就开始转卖家里的农产品,为年货和来年所需的谷种和化肥筹备资金。那时,商品经济不发达,很多物资不是想什么时候买就能买到,得需要提前作准备,不然翻过年,即便有钱也不一定就能购买到物资。当农产品转换成钱后,父亲便马不停蹄地到乡上的农科站把来年的谷种购买了,再到附近村子的供销社,把开春所需的化肥买齐,扛到家里收藏好,然后才给我们买新年的衣服。当这些“大件”的年货都备齐了,剩余的钱,就购买其他“可减可免”的年货。
每年,父亲总是依照年货的重要性,按主次的顺序一一筹备妥当了,心里才安然下来。他宁可在“可减可免”的年货上稀缺些,也不会让那些“大件”在年前落下。
翻过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风和景明,是开耕的时候了。父亲小心翼翼地翻出年前准备好的谷种、化肥,踏着时令的节拍,翻耕、撒种子、施肥……动作有条不紊,心中踌躇满志,目光坚定,满怀期待。一块块秧苗田,在花红柳绿的春天,开启了新一年的希望。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村里很多家庭因为不重视谷种的购买和科学种植,往往春种一大片,秋收却不容乐观,每年五六月间,常常青黄不接,揭不开锅。而我家,虽承包的田地不多,但却因有父亲的精心筹备和辛勤耕耘,也能免除饥馑之虞。
如今,父亲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为承包地年复一年地躬耕了,腊月间准备的年货,自然少了谷种和化肥这两件事项,但父亲大半生为来年春耕准备谷种和化肥的未雨绸缪的精神,却在耳濡目染中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里,让我懂得——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做什么行业,都需要未雨绸缪的思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提前谋划,精心准备,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最终有所收获。做事要有主次之分,重要的事情,哪怕再困难,也要倾其所能,全力以赴,绝不含糊。